【講述人】
宜興市百興養豬場
總經理 夏佰新
在“電子眼”里,豬舍里的狀況一覽無余。
去年,宜興市百興養豬場從荷蘭引進了一套總價280多萬元、名為“智能化母豬群養管理系統”的設備。通過高科技物聯網養的豬究竟和傳統方式養的豬有什么不一樣,來聽聽“掌門人” 夏佰新怎么講吧。
跟“二師兄”打了多年的交道,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我:在我國,每頭母豬平均一年提供14.5頭商品豬,發達國家卻是25-26頭,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差距?去年,我開始用高科技物聯網技術養豬。
我的養豬場坐落在宜興市新建鎮閘上村,這里一年出欄1萬頭種豬,2萬頭商品豬。傳統養豬場,兩公里外便臭氣熏天,但你到我這里來,肯定聞不到一點臭 味。不過,出于對生物安全的嚴格把關,我的養豬場對隔離要求很高,任何“閑雜人等”不能進入豬舍。所以你想了解養殖情景,只能隨我去監控中心。
監控中心設在宜興市高塍鎮的農業物聯網中國農業大學實驗基地里,距離養豬場大約30公里。坐在監控中心辦公室里,打開“畜禽養殖監控管理系統”,各 個欄舍的狀態在“電子眼”的監督下一覽無余?,最近的這個豬舍里有7頭豬正趴在鐵床上睡大覺,旁邊有一頭白豬“搶鏡頭”,不時拱拱同伴或扭扭屁股。
我的豬場是一個種豬場,生產出來的小豬崽賣給農戶,因此這里的母豬和豬崽享受的“待遇”極高。運用荷蘭的這套設備,豬場被分成了15棟平房,包括一 棟產房,里面有6個區間,母豬在這里“生孩子”、喂奶,24周斷奶后,“豬寶寶”就被轉到旁邊的一棟“保育室”,空下來的產房趕緊進行清洗、消毒、干燥, 迎接下一批“孕婦豬”和“豬寶寶”。小豬長到50斤時,就從“保育室”挪到“育成舍”,長到120斤時,再到“育肥舍”,一直長到250斤。
此外,豬場還有1棟“公豬舍”,里面住著36頭公豬,它們享受“VIP”待遇,每頭豬都住“單間”。為了能監控母豬是否發情,我們在公豬住的這些 “單間”上做了點手腳,留一個孔,母豬經過時,從這個孔里把頭探進去,在特定的一段時間內,如果探望次數達到十幾次,那么“母豬發情監控系統”就會鎖定這 頭母豬。
待配或懷孕母豬,也有一棟專門的豬舍,“孕婦豬”的飼料和飯量都有嚴格規定,它們從不吃“剩飯”,飼料都是科學配方,一到飯點就排隊輪流到“餐廳”吃飯,這樣可以控制豬的食物量。
查看所有評論 最新評論 |
|
發表評論 | ||||
|